生与死的感悟|生与死的选择作文1200字

更新时间:2020-12-13 来源:诗歌 点击:

【www.fzbilisi.com--诗歌】

  生与死的选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困难的,舍生从死,谈何容易!

  人生悠悠百载,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割舍不下,拉扯不断。血浓于水的亲情,朝牵暮挂的爱情,惜日如金的友情……

  死,何等容易!但从容赴死,心无遗憾,却是何等艰难。且中国自古以德孝治天下,《孝经》里就曾有过"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之句。心中着实有太多放不下,生死抉择,尤为艰难。

  于是,生与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努力探索、争论的焦点。

  在佛家看来,生死轮回,人的存在只是受苦的历程。所谓生死是没有界限的。因果循环,生死,只是佛祖拈花丛中轻然的一丝浅笑,生死,只是佛祖拈指一笑间的一份从容。毁灭,才是超度的唯一。佛法中心乃三无漏,正如其所说的,"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数。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神足飞行者,世俗常数,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义。"所谓戒、定、慧三宝之中,戒与定,生与死,乃至世间万物都只是慧的辅助。若能体认生命,与身边环境相处圆融无碍,欢喜快乐,那便是真正的大彻悟。放下生死,是彻悟的必经之路。

  在道家看来,人需要尊生命,顺死生。死,只是道在寰宇中周而复始的其中一个表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道。人生在世,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道,就是统治世界一切生灵的准则和规律,道是既定的,不需为生而喜,为死而悲,福祸相倚,生死相存。于是便有了"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的庄子之观,于是便有鼓盆而歌,"吾以天地作棺椁"的达观。尊生命,顺死生,就是尊重道,尊重造物者的表现。

  在一定程度上说,佛家忽略生死,在一定条件下是很难为世人所接受的。道家轻生死,顺生死,在一定历史进程中迎合了某些统治者的需要,但是,它忽略了"家天下"的同志意志,它所提倡的"老死不相往来",忽略了家与人,家与国,人与国之间的情感因素,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是不利的。轻生死,尊生命终究不能实现。

  因此,我更加偏向于儒家"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更偏向于"一箪食 ,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安贫乐道,更偏向于"宁死不吃嗟来之食"的人格尊严。

  在我看来,"舍生取义"的孔孟之说更适合我国民。于是才有国家危难之时,一代代先烈不畏牺牲,披坚执锐,为民族而战,为亲人而战的感人事迹。

  悠悠天下,巍巍中华,《史记》中太史公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东汉曹植也曾在《白马篇》中写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壮誓言,也有荆轲潇潇易水生死诀别的毅然与不悔,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试问,谁曾忘了于谦在《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风亮节?谁曾忘了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谁曾忘了方志敏的"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谁曾忘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行刑前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谁曾忘了虽死犹生的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谁曾忘了秋瑾在看见沙俄割我国土"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不能,不能!我们怎能忘记?在民族大义面前,我们决不含糊,决不犹豫!

  生与死之间,当舍生,从死,取义!

本文来源:http://www.fzbilisi.com/fenleizuowen/107286.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