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保护自然的作文800】高中作文:保护母亲河

更新时间:2022-12-02 来源:自然作文 点击:

【www.fzbilisi.com--自然作文】

  俗话说得好:跳进黄河也洗不清。那为什么要用跳进黄河来比喻呢?据我们所知,黄河的水是浑浊的,它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平均每立方米36千克的含沙量是黄河水浑浊的原因,要是沾上了还真难以洗清呢。为什么黄河会有这么多泥沙呢?

  这要从它的地理位置说起:它的源头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最后注入渤海,途中经过了黄土高原等地,导致泥沙过多的流入黄河造成的。但黄河是中国重要的淡水来源,使黄河边上的地方农业、工业发展很快,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黄河上游河段水力资源丰富,从龙羊峡至青铜峡川峡相间,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那里可以建造许多电站,已建立了好几个大水电站,这样使黄河流域的电量充足,工业等产业才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黄河不仅使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工业发展迅速,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早在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候度猿人;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现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出现晚期智人。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接下来,黄河经历了很多时期,直到现在。所以,黄河有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有关黄河的神话传说等,比如大禹治水的传说:传说在尧帝时期,黄河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人才。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召集部下的人商量治水之法,最后采用堤土障水的办法,筑三仞之城,但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教训,改鲧的“围、堵、障”为“疏川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再引河入海,从而平息水患……。这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黄河也启发了很多唐朝诗人作诗灵感,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显示出了黄河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启发与推进。

  近年来,黄河的湿地面积呈缩减态势,大量的泥沙使河床抬高,让河流改道,导致洪水泛滥,不仅使得黄河的流量减少,支流数变少,河床干枯,也使得两岸百姓受灾,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所以黄河的保护形势严峻,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黄河。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中游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为减少入黄泥沙、减轻下游河道淤积、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最新资料统计,截至2004年底,黄河流域共建设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1800多座,淤地坝11.2万座;营造水土保持林887万公顷,人工种草267万公顷,建设基本农田647万公顷,修建各类小型水利水土保持拦蓄工程400万处(座);水土保持措施初步治理面积累计达到20万平方千米。然而,对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量,最近10年来一直沿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这一提法。也有“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的笼统提法,水利措施与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混在一起,分不清主次。还有“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的提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数据是根据以往众多研究综合分析提出的一个平均数,资料系列只截至到1989年。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16年,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再沿用这一数据明显不妥。近年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由于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生态修复和淤地坝“亮点”工程,年均减少入黄泥沙已明显大于3亿吨。

  黄河是母亲河,是民族的摇篮;是文化的积淀;是文化的传承。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同时,她也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所以,保护黄河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让我们来保护黄河,保护这个文化、历史的瑰宝。

本文来源:http://www.fzbilisi.com/huatizuowen/235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