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物的谚语|浅析中日动物谚语的文化差异与教学方法

更新时间:2022-08-14 来源:动物作文 点击:

【www.fzbilisi.com--动物作文】

  自中国文化传入日本以来,成语和谚语也同样融入进日本人的生活。其中,使用动物来帮助说话人传达情感的谚语和四字熟语不在少数。据搜集资料来看,大部分研究是从中日谚语来看日本文化,以及如何准确翻译日语谚语等,其中不少学者是从文化的视点出发,研究谚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构造。然而,有关如何使用日语谚语提高交流能力,如何进行谚语的教学活动的研究的数量还不是很多。其中,朱欣雨(2015)指出:从谚语来看独特的文化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民族喜好和文化心理,这对学习日语,帮助理解中日文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中日谚语中出现的动物的文化色彩也变的不再单一,这让许多日语学习者感到困惑,造成表达不准确,日语习得困难等情况出现。本文拟以词典中使用频率靠前的牛、猫、狗等动物类的中日谚语为例,分析其中体现的文化差异和不同的感情色彩,最后结合教育方法旨在帮助中国日语学习者理解中日动物谚语的不同的文化色彩,提高正确表达的能力。

  一、中日动物谚语的不同文化色彩

  据陈菁晶(2011)对《新编谚语大全》以及《新日汉成语谚语词典》所收录的中日文谚语进行的统计整理,无论中日两国,以狗、牛、猫、虎等动物使用的谚语频率都较高。本文按照陈(2011)的统计数据,选用狗、牛、猫三种动物的中日语谚语为例,分析其不同的文化色彩。

  1、关于“狗”的谚语

  “狗”在中文里出现的频率非常多,其形象有褒有贬。以贬义的形象出现次数远远要大于褒义的情况。比如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狗腿子”,“狗东西”,“癞皮狗”等词汇已经耳熟能详,日语中的谚语以及成语里有关“狗”的数量也非常之多。比如:犬は三日養え恩を忘れない(狗养三日也不忘主人恩),犬と猿(水火不容),犬の糞(污秽之物),犬の遠吠え(虚张声势)。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日语里用“狗”来喻指事物或传达说话人感情的谚语的数量较多,而且几乎都是以褒义或中立的形象出现。

  在日本,社会大众常用媒体的形式表达他们对狗的独特情感,它们经常出现的荧幕上被描述成为忠诚、有责任感、正直的人类的朋友。与日本不同的是,中文里的“狗”往往被比喻成势力、贪财、不懂得满足和羞耻的形象。因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与“狗”有关的中日谚语的意思也发生了改变。

  2、关于“牛”的谚语

  “牛”在十二生肖里排行第二,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是以勤恳、老实、吃苦耐劳的形象出现。在百家传说中,“牛”也作为民俗占卜的代表为大众所知。中国自古便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说法,它忍耐力强,埋头拉车任劳任怨的形象常被用来喻指仕途需要克己守正方能成就大业。此外,还有“牛脾气”,“牛犊不怕虎”,“蛮牛之力”等等。另一方面,与中文相反,“牛”埋头沉默拉车的行为被日本人认为是头脑呆笨,毫无变通,其中的文化差异便通过不同的社会环境体现出来。日语里有牛の首を懸け馬の肉を売る(挂着牛头卖狗肉),牛の桃林の野に放つ(放牛于桃林之野),牛は地震の前に暴れる(牛发狂,要地震)等说法,这些谚语都是古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所创,即便传入日本,大部分还保留之前中文谚语里的意思。无论语言发生了什么变化,“牛”勤恳、吃苦耐劳的特点都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认可,谚语中“牛”形象也跟其习性和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3、关于“猫”的谚语

  在中国文化里,“猫”一直常被冠以“步伐轻快的杀手”的称号,根据其习性来看,猫通常白天睡觉,晚上活动,且喜欢偷鱼,是机灵狡诈的形象。日常生活中,猫也经常被饲养用来抓老鼠;在政治方面,也经常以“奸臣”的形象为人所知。比如“猫冬”,“老猫不在家,耗子上屋爬”,“狗是忠诚,猫是奸臣”等等。另一方面,猫作为妖怪的形象出现在日本文化里的说法较多,它们善于伪装,奸诈狡猾,喜欢谄媚。这些也与猫爱粘人、偷懒的习性有关。常见的日语谚语里有猫に小判(对牛弹琴),猫(隐瞒坏事,佯装不知),猫かぶり(伪装和善),猫なで声(谄媚声)等。由此可见,“猫”在谚语里常常用作比喻的对象,而中文里多是以“牛”或其他动物来传达说话人情感。相比而言,中文里与“猫”有关的谚语的数量并没有日语的多,二者关于“猫”的负面形象也不少。

  二、中日谚语的教学方法

  从以上中日两国谚语里动物的不同文化形象来看,由于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尤其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同样的动物表达的意思已发生改变,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而言,如何清楚地认识两国动物谚语不同的文化色彩,如何在学习时提高习得的能力非常重要。笔者通过对以上谚语的分析,站在教师立场提出几点教学方法的建议,以期能帮助到更多的日语爱好者。

  1、导入两国动物的不同文化

  如前面所述,由于不用文化背景,有关动物的谚语意思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加深学习者对谚语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授谚语前导入两国有关动物的不同文化。比如介绍“牛”的谚语之前,先让学生思考牛的习性和特点,教师再介绍两国人民对“牛”的不同观念印象。这就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牛”在日语里是“头脑呆笨,不会变通”的形象。

  2、分种类引导教学

  诸佳妮(2013)指出:因两国文化和生活环境等要素的不同,也会使用不同的动物来表达说话人情感,其中有使用同一动物表达不同意思的谚语,以及使用不同动物表达同一意思的谚语。教师在进行教授之前,布置好学生课前预习作业,按照动物相似习性或相同生活环境的标准进行分类,对谚语进行分类记忆。

  3、对照翻译教学

  选取日语有关动物的谚语,辅之中文翻译的方法,让学生从对比的角度上更直观的认知到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学生通过两种语言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也认识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此外,教师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谚语的翻译能力。

  4、积极培养有经验的教师人才

  学校或政府应积极培养富有经验的教师人才,比如提供留学经费让教师置身于语言环境下,真实感受不同语言文化的熏陶。学习谚语更是需要融入到当地人生活中,这有助于在教学时更准确更地道的对学生讲解两国的文化差异。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中日动物谚语为例,运用翻译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谚语里动物的不同文化色彩,最后结合教学方法提出几点关于教授谚语的建议。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国文化的区别和相同之处,即便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民俗习惯、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从谚语出发,充分理解两国不同的文化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化时代下求同存异,更有利地与他国展开交流。

本文来源:http://www.fzbilisi.com/huatizuowen/21403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