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满分作文大全】2017初中满分作文:再见青春

更新时间:2022-12-12 来源:中考满分作文 点击:

【www.fzbilisi.com--中考满分作文】

  没有什么理由,只是忽然想起了这么个题目。是这些天断断续续看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后脑子中闪过的情节句么?提起了这部长剧,关于过去,关于青春,关于奋斗,关于回忆,涩涩的味道悄悄掠过心头,浓得像一团阴霾里的雾,扯不断,化不开,涌上来。是一场关于青春的祭奠和回味么?那些关于青春的记起和眷恋;那些关于年轻时代的友情,爱情的回味与向往;那些附加在特殊的年代背后的迷茫与彷徨;那些关于长大,关于拥有和珍惜,关于奠念与追忆,关于逝去和捡起,以及这还在脚下继续惯性延伸却仍看不到尽头的路……所有这些,最后都只是汇成了这样清淡的一句:“再见,青春!”就像某日时间静好,和风煦暖,半庭孤月,一壶老酒,几声虫唱,借着周围幽幽弥漫的桂花香味,垂迷的眼,吐出一行长长的辣味烟圈和惆怅,慢慢飘散,飘开,飘远……放佛是对着多年未见的老友,互诉衷肠,然后轻轻挥手,说再见。

  对于《青春》,仔仔细细看完后,又翻看了许多关于它的影评。正如我所想到的那样,每个人都只是唯心地诉说着自己的感觉,关于剧本本身,导演,及其他。这个我也承认,一千个人眼中,定然会有一千个林黛玉一样,人们大抵都只是叙说着自己的主观感觉罢了。不过感觉有些述评有过而不及之嫌。例如叶京导演可能是在影片刚刚停机,一个类似给团队发银响的庆功宴上,酒过三巡之后,但见旁侧的人一同喝彩叫好,其中也不乏有美女在列,眼巴巴指望他老人家给大家分饭吃的时刻(我们好歹也跟您混了这么些日子了啊!总得给点养家糊口的银子和盘缠吧?),他有些按捺不住了,眼神扑朔迷离,情绪有些激动,于是放出了这样的话来:“这是本世纪中国最牛B的电视剧——”话音刚落,我不知道当时在座的其他人是怎样的一阵惊讶,脸红和尴尬,总之我想应该有一两个没喝大的,他们肯定是有些为他的工头而感到脸红和心虚的,定然是偷偷捏了一把冷汗的。要知道,说这话的人是人叶京啊!也许是过了几天吧,老王朔知道了叶老(就这样凑活着叫吧,谁跟谁啊?!)把他的文字改成了电视剧的事迹,一个电话过去,本来想着随便问问,顺便夸夸,却未曾想到许久没见这么些小别的日子叶老出手这么快就成了,提起剧本一时话多更是一阵相互吹捧加哪里哪里——俩人便热聊上了,于是他老人家也是情绪大涨。最后到了放下听筒说再见的时刻,老王朔情绪激动眼泪哗哗的心想着不容易啊,“叶京(你)是中国电视剧导演的第一把!”这下才含泪放下了举在半空足足有两个时辰的听筒——那个酣畅流离啊!我想王朔的确是王朔,谁叫人是那个大名鼎鼎的王朔呢?!他在我这里的印象好像一直都是这般激傲。(以上引言均出自段伟:《独家对话:叶京另类怀旧代表》,2008)

  不过话说回来,该咋样还是咋样吧。自己给自己,或者两个人相互之间的你吹我捧天花乱坠又有什么意义呢?充其量只是引得小报记者的追捧和自我的虚荣与满足罢了。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曾觉得自己尽了力的东西就是完美的,或者说是趋美的。但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首先引起的应该是情感层面的共鸣和认可,经得起细细体味与把玩,然后才在浑然不觉中发现它不可言说的恰到好处,妙不可言,才会发现你不忍心去说出它的缺憾与不足。倘若按叶导和王朔的意思,那就是自己的东西就是自己说了算,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谁要说话我就跟谁急的姿态,充其量只能是引得各位看官的鄙夷与不屑,这种嘲骂,说白了,便是对一部毫无底气和自信可言的作品背后精心炒作和狂妄自大心理的怀疑与嗤笑。

  这部反映特殊年代一群年轻人在困惑,迷茫,彷徨,不安,青春与热情,梦想与现实间挣扎和追忆的情节剧,时间跨度达30多年,主要情节集中在以北京为中心的童年-少年阶段和以广州为中心的青年阶段。从情节内容安排上来看,长达52集的“长篇”,在北京的情节约占三分之一,而在广州,以倒卖彩电和一块奇异的石头为主题的情节占去了剩下的大量篇幅。如果说在北京的情节跨度大,多以童年和少年大院生活为主题的话,在广州的内容则显得没有份量,时间梳理得太密,而仅仅围绕一块奇异的石头,最后戏剧般地决定了每个人的前途和去向也愈显牵强。由于戏的篇幅有失平衡轻重,在广州的戏大量集中在少数几个人物之间和一间旅馆内发展,场景缺乏变换。除高阳和李白玲以外,导演给其他人物的对白和戏份太少,以致后来给人的印象是刘会元和吴胖子的主要任务和身份就是打牌,这一打就是30多年;这一帮人在广州住下了,在旅馆一住就是十多年!因此,给观众先入为主一个概念,几个无所事事的人,一座旅馆,围绕着一块奇异的石头,几个人之间相互的疑猜和欺骗,最后决定了各自的命运……这种简单程式化的主题长篇,缺乏必要的人物内心心理分析等,抛除演技,从内容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影片艺术水平的高下。如果说本剧最大的看点是文革后社会嬗变过程中以北京大院文化为基础的这一代人在社会转型期里的成长,这种题材本身则是已经非常普遍。较之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梁《血色浪漫》等,只能说是北京大院文化在这些剧本之后的扩写和翻印,而对这种大院文化的追忆,人物对白中反复出现的一句“从小一块儿偷幼儿园的向日葵,往过路的身上吐痰玩——美好的童年!”似乎已经成了执导的一种京味大院童年情结的心病,每到人物对白停歇处便开始唱起——几乎让人反感到了一种作呕的程度——童年的美好回忆也只好停留在概念和符号之间,空洞得苍白而乏力。

  在处理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时,执导似乎自己都糊涂了谁到底和谁有瓜葛。这里的几个人只要是男人,毫不含糊,就会对女人有想法——涩涩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是不是该用这种迷茫和混乱来解释呢?男人与女人间关系的暖味,看上去给该剧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和复杂,增添了几份惆怅,实则是执导自己的无序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说明青春的迷茫,困惑,彷徨吗?而高阳对待金燕的态度则令人作呕和发指——是反衬他对李白玲的思念与真心吗?看完全剧,感觉毫无道理,也得不到解释。卓越的死带着几分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情,仅仅是因为他被夹在高晋和夏红之间,必须以死来成全他们么?令观众不解的也许是一块奇异的石头,这块几乎占据了该剧三分之二还多的石头,真的是最后酿成好朋友间互不信任各自东西的原因么?如果不是,则该剧后大半部分纯属给观众一个概念,是在此之下的无趣造作和愚弄。而全剧除了汪若海是凭借读书立生以外,其他人几乎个个吃便宜饭,都是天天在旅馆打牌吃快餐过逍遥游的主儿,这恐怕不是王朔眼中中国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吧?如果这个不指明出来,最后的人物命运就可想而知了:还用得着用一块石头来解散大家吗?而把兄弟、好朋友之间的相互疑猜借脱于一块石头,只能是执导犯了一个弱智而自欺的错误。原因可想而知,没有生活基础的一群人聚在一起长达三十多年,这本身就是一个可爱的笑话。

  剧中时时有舒缓而惆怅的小提琴曲响起,是那首百听不厌的曲子:《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曲子本身就带有几分怅茫和哀愁。熟悉的歌声,时时想起在耳边,心情也回到了过去。每个人都有令人回味的美好童年,长大的日子里,更有许多的欢乐与想起。昨天,今天,明天,一遍遍地串接起来,就组成了关于长大的图画。那些给人回味时嘴角老带着浅浅的笑的童年,那些因他和她,梦想与现实,得到与拥有之间的失落,那些偷偷溜走的时间与岁月,长大的背后,增添了几份无奈和迷茫。其实在看该剧的过程中,不是情节本身让人感动和想起什么,只是每个人都有着一段长大的经历与回忆,作别青春,对昨天说再见,总有着几分眷恋与不舍的思绪,让人化解不开,剪不断,理还乱。

  回想起全剧,一个简单的情节让人感动:乔乔和方言两次去看许逊,单车,两个人慢慢地骑着往前走,两边是高大的杨树,密密地遮起了路的两边,只留有前进的方向。有风吹过,掀起了她的长发,以及他的围巾与衣角,有小提琴背景音乐响起,时间在这里静静地流淌着,谈起明天,回想起昨天,青春也便这样定格成了记忆和图画。每个人都要经历过挣扎,慢慢长大。只是在长大后才发现,曾经有那么一天,时光静好,带着心事,一幅幅熟悉而平静的画面浮现出脑海,心,是说不出的惊喜,喟叹,留恋,怅茫……抬起右手,有些不自然的控制,挥了挥手,哽咽中带着微笑,“再见,青春!”心底突然喊出了这么一句。仿佛是对着一位老朋友,说了一句轻快的道别:

  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地伤害别人,也轻易地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我们觉醒其实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前途或许也不再是无限的,其实它又何曾是无限的?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爱和被爱。

  枫林浪子

本文来源:http://www.fzbilisi.com/kaoshizuowen/237625.html

为您推荐